【以案释法】铲除谣言毒瘤,净化网络环境

文章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点击数: 字号:

如果说网络谣言以其新奇性和爆炸性吸引公众眼球的话,那么辟谣本身则是“过了时的信息”,这是辟谣的艰难之处。谣言往往通过不断重复,从而达到对受众的重复性记忆。但是,辟谣不行,辟谣要严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还要顾忌那些单纯地为辟谣而辟谣所可能引起的反作用,比如可能让不知道谣言的人了解谣言,或者让那些信谣的人坚信谣言。

典型案例:

近日,徐某某在某视频平台发布某地麦田着火”的虚假视频。目前,警方依法对徐某某予以行政处罚。

近日,李某某在某社交平台声称自己将高考条形码带出考场,已经知道语文成绩,严重扰乱互联网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警方依法对李某某给予行政处罚。

警方提醒:

普通网民应当严守法律法规,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素质,坚决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在网络世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鉴别信息真假的能力,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还要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在网络空间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溯源追踪、依法查处。对网上各类“博眼球、蹭流量”信息,广大网民务必加强鉴别、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确保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