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工业学校 2024年工作计划要点

文章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点击数: 字号:

临沂市工业学校

2024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级教育大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市“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突破年”活动,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国家现代职教体系任务建设为主线,以争创国家“双优”中职学校为目标,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师资水平、规范教学行为、深化产教融合、扩大合作办学、提升办学质量为重点,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学校办学质量上水平、进位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党的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强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做好信访工作,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实施学校党委换届,强化党委班子配置,优化党委班子成员分工,增强党委班子的领导力;优化支部调整,实施支部换届,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建带群团建设,促进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平台建设,在全校师生中推广使用;五育并举,强化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社团建设,创建学校德育品牌,形成德育特色

(三)强化专业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开展专业发展调研,动态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匹配,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施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建设特色;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实现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社会家长满意率

(四)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深化“三教”改革,完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适应行业与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实施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订单定向培养等校企“双主体”育人;规范教学行为,推动课堂革命,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使用,积极开发精品在线课程、网络教学课程、实训指导书及补充性校本教材,建设与课程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以能力提升和学习成果为中心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以教学成果和业绩贡献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大赛训练管理机制,提升技能大赛水平;改革职教高考教学管理模式,推进职普融通,确保学校职教高考质量提升;圆满完成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特色化专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双优”中职学校。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继续实施师资充实与提升工程,配合县编办及时核定编制,补充紧缺专业教师;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储备分校新增学位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制定政策,鼓励现有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升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鼓励专业教师考取高层次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修订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干、教师、班主任队伍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强化产教融合,促进办学模式改革。

聚焦临沂市“十优”产业、临沭县“3+2”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实施《临沂市工业学校产教融合激励办法》,着力推进各专业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加强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营;发挥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作用,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推进智能制造区域开放型实践中心建设,优选、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满足实习实训需求;实体化运行牵头成立的临沂市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全国复混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参与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切实发挥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作用。

(七)强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继续充实学校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在线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推进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推进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融合校内信息孤岛,建好用好学校大数据平台,赋能学校教学与管理;加强师生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水平。

(八)强化国际交流,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能力。

建立长效稳定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拓展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和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开展国(境)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本土化实践;选派教师出国(境)交流,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引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融合、转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并实现国际交流;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九)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完善“一核心、一章程、四会”现代学校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在学校规范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完善教学指导、专业建设、教材选用三个委员会,发挥专业建设的主体作用;继续深入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学校工作在诊改中不断提升;修订完善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内控制度,健全学生成长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

(十)强化基本办学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影响力。

加快推进南校区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全部完工,保障2025年招生使用;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大楼续建,确保暑期投入使用;推进校内培训中心升级改造,赋能增效社会培训和服务;着力加强实训教学场所、设备、耗材管理和人员配备,强化实训场所“7S”管理,完善实训室文化建设;拓宽培训渠道并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全力提高社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办好开放大学,服务县域人才学历与能力提升;强化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深入落实学校“安全网络化管理”和安全“一岗双责”制度,守牢校园安全“一排底线”,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和师生安全;多方筹资、开源节流,保障日常办公、教学需求;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积极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管理成果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
下一篇:没有了!